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投稿>正文

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,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

04-28 投稿

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,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

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?

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。

伯牙善于演奏,钟子期善于欣赏。这就是“知音”一词的由来。后钟子期因病亡故,伯牙悲痛万分,认为世上再无知音,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。所以就“破琴绝弦”,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,终生不再弹琴了。

此后,由于这个故事,人们把“高山流水”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,便也有《高山》《流水》的古琴曲。把“知音”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,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,“伯牙绝弦”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:由于知音逝世,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,表示悼念。

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1

传说,有一对好朋友,一位叫伯牙,一位叫钟子期。伯牙弹得一手好琴,他能把心里所想的事物,用琴声完美地表达出来。钟子期是个樵夫,但却是个懂音乐的行家,无论伯牙用琴声表达什么资料,他都能听的懂。

一次,两人在一齐弹琴娱乐。伯牙手抚琴弦,轻轻拨动,先弹了首抒情的曲子,之后又弹了一首欢快的曲子。弹着弹着,伯牙一抬头,看见了南窗外远处的一座高山,不由想起了曾和钟子期登山的情景,心里一走神,指尖弹出的乐曲突然变得雄壮高峻。钟子期微闭着双眼,正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声中,忽听得琴声突然变得高昂激越,不由得睁开双眼,高声喝彩道:“好啊,高峻得像泰山一样!”

伯牙见钟子期一下子就听出了自我的琴声表达的意思,会心一笑,故意又变了个调子,琴声一下子变得宏大壮阔,好像是江水一泻千里。钟子期又喝彩道:“好啊,浩荡得像江河一样!”

伯牙又连续变了几个曲调,钟子期都能准确无误地听出来。

之后,两人又携琴同游泰山,走到泰山的北面时,突然遇到了暴雨。两人赶快躲到岩石下头避雨。狂风夹裹着雨点抽打着山石、劲松,泰山的一切都隐没在雨幕中,耳边只听见暴雨的喧嚣声。伯牙被这大自然的伟力所震撼,情不自禁地拿出琴,弹了起来。他先弹了大雨倾盆的曲子,之后,又演奏了山崩的音乐。他刚弹完,钟子期就开玩笑说:“我们的处境很危险啊!不仅仅有狂风暴雨,还有山崩地裂呢!”

伯牙不由得放下琴,叹息道:“好啊!好啊!您听音的功夫实在太高明了。您想像的意思正是我心里想的、琴上表达的,我的琴声怎能逃过你的耳朵,您真是我的知音啊!”

成语“高山流水”就是从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而来的。

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(三):

伯牙是春秋时一个著名的音乐家。

他从小就喜爱音乐,年轻的时候跟着当时最有名望的琴师成连学弹琴。

伯牙跟着师傅学了三年,弹琴的技艺已经十分高超了,但他觉得还没有到达随心所欲的地步,作出的曲子也不能尽情抒发自我的思想感情,就要求继续跟着成连学习。

有一次,伯牙想作一首描述海上风暴的曲子,想了好几天,作出的曲子总觉得不能称心如意,他就去请教他的教师成连。

成连就对伯牙说:“我有个教师擅长作曲,住在东海的篷莱山上,我们去向他请教。

成连把伯牙带到蓬莱山上,让伯牙在海边等着,自我借口去找教师,驾船走了。

伯牙在海边等了许久,也不见教师的影子,正在他焦急的时候,忽然,天刮起了大风、大海上掀起了滔天大浪,波涛汹涌,扑向岸边,拍打着山崖。

山崖上的松树也在风中呼啸,风声、涛声、松树的呼啸声交织在一齐,汇成了一首雄壮激昂的乐曲声。

伯牙突然觉得自我的灵感被触动了,赶忙摆好琴,忘情地弹了起来。

就这样,他最终创作出了一首描述海上风暴的美妙的乐曲。

过了一会儿,大海上又风平浪静。

这时,成连教师又出现了,伯牙这时才明白了教师带他到海边来的用意。

成连说:“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教师啊!”从此,伯牙的音乐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,到达了十分高的境界。

有一次,他正在弹琴,他的一位好朋友钟子期来了。

钟子期是一位极有造诣的音乐鉴赏家,任何乐曲,他一听就明白乐曲表达的是什么资料。

这一天,伯牙弹奏的是他新创作的《高山流水》,当琴声高扬激越时,钟子期就说:“真妙啊!气势磅礴,像挺拔雄伟的泰山!”当琴声悠扬舒缓时,钟子期又说:“太美了!就像烟波浩渺的江河流水!”伯牙听了,十分激动,对钟子期说:“你真是我的知音啊!”“高山流水”本是传说中伯牙创作的乐曲名,后用来比喻乐曲高妙或知音难觅。

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2

春秋时期,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,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。有次,伯牙来到泰山(今武汉市汉阳龟山)北面游览时,突然遇到了暴雨,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,心里寂寞忧伤,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。

刚开始,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;之后,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。恰在此时,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:“好曲!真是好曲!”原先,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,听到伯牙弹琴,不觉心旷神怡,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,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。

俞伯牙听到赞语,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,便又继续弹了起来。伯牙凝神于高山,赋意在曲调之中,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:“好啊,巍巍峨峨,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!”伯牙又沉思于流水,隐情在旋律之外,钟子期听后,又在一旁击掌称绝:“妙啊,浩浩荡荡,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!”伯牙每奏一支琴曲,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,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。

他放下了琴,叹息着说:“好呵!好呵!您的听音、辨向、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,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,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”

二人于是结为知音,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。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,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。俞伯牙痛惜伤感,难以用语言表达,于是就摔破了自我从不离身的古琴,从此不再抚弦弹奏,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。

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3

在十大古琴曲中排在第一位的是《高山流水》,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曲子悠扬动听,主要是其背后有一个关于弹琴觅知音的感人故事。

据《吕氏春秋》记载:“伯牙鼓琴,钟子期听之,方鼓琴而志在泰山,钟子期曰:‘善哉乎鼓琴!巍巍乎若泰山’。少时而志在流水。钟子期曰:‘善哉鼓琴,洋洋乎若流水’。钟子期死,伯牙摔琴绝弦,终身不复鼓琴,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。”于是,“高山流水遇知音”的故事流传开来,到了明代,冯梦龙把这一百来字的典故改编成了人物、地点、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**。在**中他把伯牙改成了乐官俞伯牙,把钟子期写成了汉阳的樵夫。这篇**就是《警世通言》中《俞伯牙摔琴谢知音》。

还要感激互联网。最近我看见网上的一篇文章——《被善意无限夸大了的友谊》,了解了一些历史知识:《吕氏春秋》的故事来源于《列子》,而在《列子》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不再鼓琴的资料。“钟子期死,伯牙摔琴绝弦。”很可能是《吕氏春秋》编出来的故事。于是网文作者做了大胆的设想:子期死后,伯牙并没有“摔琴绝弦”,而是周游列国到处演奏,使欣赏他的听众越来越多。他还开办音乐学校广招门生,跟他学琴的人越来越多,他和他的学生开创了春秋时代音乐的新纪元。作者还调侃道:如果放在此刻,伯牙必须是哪家著名乐团的总指挥,终日忙于演奏、忙于写书、忙于上CCTV的《艺术人生》,也许还要拍**、拍专题片……不但粉丝多多,人民币必须也多多了.....这样编故事当然贴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读者的口味了。

我在小时候多次听别人讲过“高山流水遇知音”的故事,每当听到“钟子期死后,伯牙摔琴绝弦,发誓终身不再鼓琴。”的时候,都为俞伯牙难过一番,亦有世间知音难觅的同感。其实“知音难觅”是一种中国特色的“士大夫情结”。因为在专制制度下,人与人的关系是人身依附关系,读书人仅有得到朝廷和权贵的欣赏、启用,才能施展抱负。所以,他们朝思暮想企盼着有朝一日遇见明主一飞冲天。然而真正能巧遇明主的毕竟是少数,绝大多数的读书人一生怀才不遇而汲汲无名,有的隐身市肆,有的终老山林。“高山流水觅知音”正好讲出了人生遇合的美妙和人生不遇的缺憾,打动了读书人心灵深处那根敏感的神经,所以几千年来一向能引起强烈的社会共鸣。

现代社会人身依附关系基本解除了,社会的主流趋势是追求自由,渴望平等,自我意识、独立意识觉醒,“知音”在很多人心里没有那么重要了。在情感交流上,他们相信天涯何处无芳草。在实践中,因为社会多元化更容易找到“知音”,在人际交往时,社会的开放“知音”往往会主动找上门来。在人们不再渴望知音、知音不再难觅的情景下,再讲“高山流水遇知音”的故事恐怕就不那么能打动人心了。有时候给小朋友讲这个故事,小朋友会弱弱地说上一句:俞伯牙并不是真的喜欢弹琴。

伯牙与钟子期故事?

故事:

伯牙善于弹琴,钟子期善于倾听。伯牙弹琴的时候,心里想到高山,钟子期说:“ 好啊!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!” 心里想到流水,钟子期又说:“好啊,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!”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,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。钟子期去世后,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,于是,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,终生不再弹琴。

版权声明: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旨在传递更多信息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猜你喜欢